中心新闻
学史明智,鉴古知今——历史系硕士生第一党支部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20-10-07 浏览:

930日,历史系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会议主题,开展“固定党日+”活动,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学科发展和价值的重要讲话,思考历史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和作用,鼓励青年党员立志向学,发扬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活动共分两个环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支部党员交流分享。本次会议由支部书记刘青霞主持。

在第一环节的学习中,刘青霞同志首先向大家介绍了9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内容,该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且提出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4点要求。他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接着,大家又共同学习了2015823日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201912日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内容。在这两封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学科发展和价值的重要讲话与指示后,大家都心潮澎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感悟。

张家喜同志讲到:“中国文献古籍浩如烟海,所记内容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这是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对当代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者除了探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探寻中国人民在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坚定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王乙竹同志认为:“历史学在新时代要适应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成为有助于治国理政的学问,就需要努力发挥我们的学科优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刘心怡同志说到:“党和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历史学子来讲是机遇,也是动力,我们要紧随党和国家的导向,在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唯物史观,保证方向上的正确。同时,我们应该肩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研究历史要为现实服务,拥有现实关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做出努力。”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发展提出的三个要求,也可以作为我们历史研究实现社会功能的指标。历史关乎我们民族的记忆,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决定我们到哪里去。今天的历史学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善于利用各种发达的科技手段,孜孜不倦地接近事实,关注现实,实现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历史系硕士生第一党支部林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