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历史系硕士生第二党支部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会议主题,开展“固定党日+”活动,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思考考古学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和重要作用,鼓励青年党员发扬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探寻文明基因,助力民族复兴。活动共分两个环节: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进行支部党员交流分享、采访学院老师对重要讲话的认识。本次会议由支部书记叶子婧主持。
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中,叶子婧同志首先向大家介绍了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内容,该次集体学习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题,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 4 点要求:“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大家学习到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要分成挖掘、研究、保护、建设四步来做,挖掘就是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断从未知中挖掘已知;研究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保护就是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最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接着,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点学习了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的重大考古研究项目
——“考古中国”项目:“考古中国”项目是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建立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
在集体学习的最后,大家一同学习了陈星灿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的重要讲话的认识。他提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逻辑、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真学习、系统思考考古学的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同时,做好各项发掘、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达自己对此的认识,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感悟。
徐萱同志提到考古学科一直以来都被大众认为是冷门学科,但无论是这次会议的集中学习,还是之前国家出台的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对考古发掘的大力支持,都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考古这门冷门学科的高度重视。此次会议为考古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来说,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还能透过过去看到未来。因此,考古学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停留在证经补史上,还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考古学科的发展还离不开奋战在考古一线以及文博单位的人员,他们身上担负着考古发掘以及历史遗迹、遗物如何以更好的方式阐释给大众听的责任,因此这次会议也给考古人莫大的士气和精神鼓舞,更好地将这次会议的精神付诸于实际行动是发展考古学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选择考古专业进行学习的我们来说,此时正是扎实好自己的基础知识,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最好时光。让我们一起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前行,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李若凡同志认为考古学早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涉及到政治领域的一个话题。长久以来,就一直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在想方设法歪曲和否认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而考古能做的就是用还原出来的事实给他们一个响亮的回应,我们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国家,一万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就有人类生活着,这是一件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的事情。其次想说的就是这次国家的高度重视,给我们一线的考古人员打了一个强心针,多年以来,很多考古发掘为了配合经济的发展,为了让一些基建项目能顺利进行,往往只能草草完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去更加仔细地发掘和研究,有了这次的重视,我相信考古发掘会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再一味的为经济建设让路。最后,作为新一代的考古学学生,在这样的一个积极向上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不断打牢我们的基础,且有意识的去学习多学科的内容,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思维的学生,为自己拓宽思路,为考古学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陈世展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这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阐明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四点要求”为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谋定未来。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 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离不开考古学的大发展。作为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期望,为考古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努力。
牛钟艳同志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学生,我倍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鼓舞更多年轻学习投身考古事业,也激励考古事业中的年轻人更加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考古实践,更好地实现考古学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在搞好考古发掘、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工作,从而才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建设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考古学专业知识,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增强文化自信、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邱荟文同志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发掘出来的或古代留传下来的遗物和遗迹来研究古代历史的学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此外,在本次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也用四句话总结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正所谓: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持续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思维中用文字等方式记录过往,释读这些历史遗迹背后蕴涵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侓,是世界考古学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历史系的同学,我们更应该踏实学好专业知识,争取在未来为我国考古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刘晓英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虽然我国考古事业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为文博考古专业的学生,我们身上仍然肩负着发展中国考古,增加中国考古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任。虽然近几年公众考古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普及了考古基本知识,但总体来讲考古仍然与民众有着较远距离,我的家人也曾对考古专业存在误解。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的讲话,使考古进一步走进人们视野,获得人们的更大关注,肯定了我国考古的成就及作用,并指出考古的重要地位。希望接下来公众能够对考古工作给予更大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政府和国家能对考古事业给予高度重视,民众和政府互相配合,让考古事业更加欣欣向荣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积极投身到专业实践中去,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考古事业中,争取为建设中国考古学事业贡献一份力。
除了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交流看法,历史系硕士生第二党支部还联系考古教研室几位老师,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目前实际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付琳老师认为作为考古科研工作者,对于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的关键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深入阐释、广泛宣传,坚持的主旨应该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文明古国,很有必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国史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有利于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相互理解、和谐共生。
朱展云老师认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展示和国际化建设方面着重发力。高校考古工作有多学科合作的天然优势,是解决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关键问题的中坚创新力量。今后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凝练学术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打造考古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高峰。作为一名考古专业的教师更应该积极融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各环节”,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既要讲授好专业知识,更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党和国家的考古文博事业,发掘、研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更好地阐释中华优秀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我们要要深入进行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保护研究,解读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周杨老师认为中国特色,需要我们深入浅出的智慧;中国风格,需要我们壁立千仞的勇气;中国气派,需要我们海纳百川的格局。田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田野实习是培养考古人才的基石。俗话说,田野实习是专业的分水岭,在这条分水岭上,我们更要带领大家感受中华文明独特的历史,培养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和素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为我们的教学工作融入民族和历史的温度。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要牢牢把握住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条主线。我们在进行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的过程中,应当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始终怀有温情与敬意,应当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关照起来。在各个学科,特别是史学领域,考古学的独具魅力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在时间上将古今和未来联结在一起,同时又在空间上将城市与乡村、山河与阡陌、人群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践行传承者和开拓者的使命,为全社会和子孙后代守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为未来传承我们的薪火。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考古学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代代考古人接续努力。作为考古和文博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投身于考古事业,以最饱满的热情探索未知,始终不忘初心,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一份力。
历史系硕士生第二党支部 刘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