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28日,“葫芦山里有个宝——厦大考古遇见葫芦山”特展在我院南光1号楼楼一楼大厅举行。本次特展是由教务处和我院考古人类学教学实验中心共同举办的“发现葫芦山”策展计划竞赛的成果,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小组获得布展权,并在学校通识教育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最终实施展览。

展区全貌
特展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考古生之初田野”。本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厦大考古专业的田野实习情况,并结合田野工具(诸如洛阳铲、手铲、罗盘、无人机、RTK等)与田野记录档案的实物展出,为观众生动呈现厦大考古专业师生的田野工作情况。
第二部分内容是:前世缘之葫芦山。本部分内容向观众展出了葫芦山遗址出土的部分重要实物遗存,包括:陶碗、陶钵残片,耳珰形器、石锛、石镞、玉环/玦等,另有通过浮选发现的距今约四千年的炭化水稻与乌桕种子。
第三部分:照片点赞区。该区域每天展出12张厦大考古师生田野图片,观众可根据照片内容及自己的喜好为图片点赞。展出期间的每一天均统计当日得票数最高的图片,并在“考古与科技”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该图片背后的故事。
最后一个部分是“互动体验区”。本区共有四个互动项目,分别是:植物考古之显微镜观察种子,类型学之陶片纹饰观赏,类型学之陶片纹饰拓片,地层学之洛阳铲分辨土质土色。观众在本区域可以近距离接触并实际操作与体验考古学的部分工作。
本次特展引起人文学院师生的广泛兴趣,也受到其它院系师生、一般公众和校领导的关注。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老师观看了展览并同现场志愿者亲切交谈。她对同学们在策展中表现的创新精神表示赞赏,并建议下次可以把展览布置到人文学院以外的地方,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老师同学受到人文学科的熏陶。
参与特展引导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学院,他们虽不是考古专业,但在接触了特展工作后表示:“之前一直以为考古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事情,在接触后才知道它是如此的接地气,每一步都要秉承着耐心谨慎的态度。”精致的石镞、考古工具、探方记录、厦大考古专业学生的田野实习记录等,不一而足的展品,每一个都让参观者感到好奇,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而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在讲解的过程中解决这些疑问并同参观者积极讨论,现场充满了“学与问”的浓烈气氛。众多观众参览完展出后,意犹未尽,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留言簿上,留下感言与期许。

师生在相片点赞区驻足

老师在体验区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种子

显微镜下的植物种子(叶下珠 Phyllanthus urinaria)
詹心丽副校长观看展览
老师在相片点赞区观看
三天的展览,让人文学院及其他学院对考古感兴趣的师生近距离接触到了考古,并对厦大考古专业同学的田野实习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特展只是一个开始,在教务处和学校通识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将在2018年推出“我是策展人”系列策展计划竞赛,以更加专业和规范的运作,将这一本科学业竞赛项目推向深入。
(撰稿 陈虞通,关欣玉审稿 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