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一组镜头一支笔,只为你指尖游走
发布时间:2015-08-13 浏览:

闽南圣地,人杰地灵,指尖上的艺术穿越数千年,从历史深处走来。“指尖闽南”团队诞生于2014年,在“南方之强”中焕发光彩。他们行走于厦漳泉三地,致力于发现小巷深处的闽南手工艺珍宝,考察闽南地方民间手工艺留存与传承现状,展示闽南民间手工艺留存与传承现状,展示闽南民间手工艺文化的风采与魅力,挖掘手工艺制作背后的故事,打造并推广民间手工艺品牌,为濒危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出谋划策,力图以厦大学子的力量扛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为了暑期在闽南地区顺利“拾贝”,他们进行了周密的前期筹备工作。613日,团队成员赴厦门市文化馆参观厦门市“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了解了活动中集中展示的厦门市64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时与现场的传承人表明来意并保持联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全面考察了闽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前期联络,并逐步确定拜访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八位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于711日至727日期间分三期完成。第一期于711日在漳州地区正式展开,持续三天,拜访了闽南木雕、海船钉造、云霄龙灯的传承人。第二期于718日在厦门地区展开,持续两天,拜访了春仔花、思明剪纸的传承人。第三期于725日在泉州地区展开,持续3天,拜访三位传承人,拜访永春漆篮、永春纸织画、永宁妆糕人的传承人。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团队成员们也受益匪浅。

第一站:闽南木雕

方建武是闽南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工作室在漳州云霄。室内长约两米、宽半米的的《美意延年》造型栩栩如生,获得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金奖。闽南木雕是个精细活儿,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木头,用电锯打造粗胚,勾勒出大致轮廓;接下来用各种刻刀配合专门的石枫进行局部的精雕细琢,这个环节最马虎不得;最后进行修光和打磨,使之表面光滑可鉴。近年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这门传统工艺已经从制作家具雕刻转向了室内装饰与礼品收藏,方师傅的工作室也迅速发展,常常供不应求。然而,由于云霄地区的木雕未形成产业链,未来传承人缺乏,这也使方师傅在信心倍增时陷入忧虑。

第二站:海船钉造

吴添才是闽南海船钉造技术传承人,他的工作室在漳州东山铜陵镇。东山的造船技术在宋代就已十分先进,明清时期郑成功还在东山修造战船、操练水师。吴师傅一家从曾祖父时就一代代承袭造船技术,到自己已是第四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壳船的兴起使得吴师傅一度转木工,直到东山“中国水下考古队船模研制所”成立才鼓舞他重操旧业。一艘船模的制作周期要两到三个月,工序十分复杂,从设计图纸,到安龙骨、安龙柱、放闸、封船身、铺甲板、安船楼、立桅、张帆、安龙眼……每个步骤都需全神贯注以避差错。2009年,东山海船技术被列入省级“非遗”,吴师傅当仁不让成了指定传承人。吴师傅收的徒弟很多都半途而废,他担心后继无人。如今,他正全力复原东山每一时期的大翘船。

第三站:云霄龙灯

黄寿三是著名民间手工艺人,主要制作云霄龙灯,住在漳州云霄云陵镇溪美社区老街。龙灯是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灯笼,以龙为灯笼画面主体,常常悬挂在王宫、寺庙、祠堂、衙门等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较之于机械化生产的大红灯笼,龙灯色彩丰富艳丽,造型栩栩如生,富有历史的古老韵味。龙灯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竹片制作龙灯骨架;然后黏上棉质开始勾画,还可以写上所挂寺庙或家族的名字;最后涂上桐油使之光滑,再加上底座与穗子。整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到两天时间,一旦中途失败就前功尽弃。目前,整个云霄地区仅有黄师傅一人制作龙灯,虽然儿子也在学习制作,但总体而言依然面临失传。

第四站:春仔花

厦门市翔安区洪厝村有一座古宅院,里面的两辈妇女都可以巧手制作“春仔花”。 洪厝扎花历史悠久,传承源于明清。春仔花是扎花的一个品种,以缝为主,缝扎结合,这种纸花多数是插在妇女头上的,概称“头花”。据传,在明嘉靖年间,祖籍洪厝的时任礼部侍郎洪朝选在元宵佳节回乡省亲带回京城进而流行的。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形成了春花、婆婆花、新娘花、普通花以及丧事花5种,佩戴方式也有区别。春仔花制作用的原材料精细而复杂,包括红线、小竹棍、金片、小铁丝等等。洪丽雅说,这些材料几乎都是就地取材。香烟盒、挂历染色后,裁剪就成了亮闪闪的花的叶片;用来缠绕的小铁丝,来自防蚊的纱窗,一根一根拆下来,比铝线硬度高,却和铝线一样细。两辈洪厝妇女就这样,边拉家常,边在天井里娴熟地飞针捻线,染纸细裁,从指尖传递出福气满满。

第五站:思明剪纸

719日上午八点半,实践队成员来到厦门市思明区洪教授家中。身穿一袭红衣的洪教授长髯飘飘,鹤发童颜却更显精神矍铄,还颇具仙风道骨之质。洪教授与剪纸有不解之缘,这要追溯到母亲对他的幼时启蒙以及叔父洪文字(画家洪志超)的艺术熏陶。洪教授的剪纸风格南北结合、粗中有细,型简质秀。书画泰斗朱鸣冈教授亦对其作品赞誉有加:“纯朴、洗练、优美,既继承传统又求索出新,富有生活气息,表现时代精神,因而为世所重。”洪教授早期剪纸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晚年着重于人物肖像剪纸的创作。洪教授认为人物的“神”之所在,集中体现于“眼睛”。而洪教授擅长的两分钟人物速写,其形神兼备便得益于他对人物眼神的独到把握。洪教授对剪纸的传承状况也一直持乐观态度。

第六站:永春漆篮

725日,指尖闽南实践队来到了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探访“桃源双绝”之一——漆篮。从龙水村的精品漆篮展示馆和漆艺大师郭志煌那里了解到,龙水村漆篮从明正德年间流传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漆篮制作从破竹、竹编、灰工到漆画堆雕,再到制作成成品,少说有39道工序,细数可达100多道。给漆篮上大漆的手艺是祖传的,上等漆篮用的漆是天然的植物漆。漆篮品种繁多,包括竹编的漆盒、漆盘、提篮多种。漆盘浅,漆盒深。提篮有提手,漆盒没有提手;提篮又分为扁篮、格篮、盛篮三种。扁篮单层且盖面较圆,格篮双层中间有格,三层以上且盖面较平的是盛篮。据介绍,漆篮的制作遵循严格的尺寸标准,各相邻尺寸之间相差3公分。漆篮在过去是走亲访友、迎神拜佛、女儿出嫁时必不可少的盛具,现在漆篮渐渐从日常用品向工艺品转型,精品漆篮价格不菲,具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精品漆篮主要销往东南亚,华侨、移民购买漆篮以慰思乡之情。

第七站:永春纸织画

726日,指尖闽南实践团队继续驻扎于美好安宁的泉州永春,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织画的杰出传承人周文虎先生。上午九时,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到达了永春纸织画工艺研究所,周文虎先生虽已近耄耋之年,却依然精力充沛,谈笑自若。周先生的纸织画作品有雄姿风发的猛虎下山、迎寒绽放的岁寒腊梅,也有谐趣十足的八仙过海……栩栩如生,古典浪漫。然而,与国画相比,纸织画又有很强的自身特色,近看类似于十字绣的经纬分明,远观又充满了雾里看花、帘中望月的朦胧美。纸织画的创作工序主要分四步:一是在宣纸上作画。与一般的国画不同的是,纸织画的原画更重工彩,颜色艳丽,浓淡分清,轮廓分明。第二步便是将原画裁剪,一般以不超过3毫米为准,将原画主体裁剪成细密的条状又保持其完整。第三步是编制。用同样宽度的白条做纬线,在特殊的织布机上与原画保持垂直进行编织。最后一步是将织好的纸织画装裱。周先生说,虽然自己载誉满堂,但他更希望他所钟爱的纸织画能走出永春,走向世界,希望这一技艺能经他的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希望政府能加大保护力度,投入更多资金;也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构建一个纸织画博物馆;还希望建立一个艺术学院,培养更多掌握纸织画工艺的人才。

第八站:永宁妆糕人

727日,指尖闽南团队成员来到永宁镇拜访妆糕人传承人雷远洲。雷先生已年满八十一,但仍精神矍铄,手中熟练地捏出一个又一个俏皮可爱的糕人。“妆糕人”源于中原地区的“捏面人”,也是大多数闽南人儿时最期待的街头表演。“妆糕人”是以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为原料,通过水浸、微蒸后配制成泥,再采用多种捏制手法而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雷远洲曾骑自行车一路北上沿途制售妆糕人,走遍大半个中国。如今老人为留存技艺,让儿女们都学习制作,外孙小高还为妆糕人注入了时尚元素,如叮当猫、喜羊羊等。老人一边捏一边语重心长地说,一技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如今,在庙会或佛诞时候,他仍会到人多热闹的地方捏几个“妆糕人”。

 

 

至此,指尖闽南团队历经半个月,走访厦漳泉三地,搜集了八种指尖上的民间技艺。这些技艺或许制作复杂程度不同,传承现状有好有坏,但都凝结着闽南民众独特的智慧,是闽南甚至全国的无价瑰宝。指尖闽南实践队收获了满满的民间艺术触动与熏陶的同时,也更加明白身上的文化传承使命。2015指尖闽南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文化寻宝之旅不断,他们一直在路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