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人文学院2015年下半年武夷山文化遗产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5-11-30 浏览:3464

 1122日至28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师生一行共12人前往武夷山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开展考察与监测工作。本次考察队由历史系刘婷玉老师和辅导员周钧庭带队,实践队成员由7名硕士研究生与3名本科生组成,专业覆盖历史、中文、人类等学科。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俞建安主任陪同考察。

 

此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武夷君’与‘无余君’的关系”、“武夷山名人踪迹考”、“‘美丽乡村’吴屯乡后源村建设考察”三个课题展开。23日考察团登上大王峰与幔亭峰,实地考察投龙洞与汉祀堂,并走访了下梅古村落,了解当地民间信仰的复杂性。24日考察团攀登景区最高峰三仰峰,在俞主任的带领下考察了碧霄洞、桃源道观、天上宫等,在天上宫我们有幸见到了武夷山道教协会林清会长,我们访问了他关于武夷君信仰在道教中的传播的一些看法。25日考察团参观了城村汉城遗址和闽越王城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站丁海祥馆长处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考察团还有幸见到了考古专家梅华全老师,并向梅老师请教了武夷君的相关问题。26日考察团兵分两路走访了吴屯乡后源村的厝垄、上村、下村、大罗四个自然村,向村干部和年长的村民了解当地情况。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拍下其族谱的照片资料。当晚,考察团还观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27日考察团登隐屏峰、天游峰等四座山峰,考察悬棺遗址,并进入正在修建中的春秋馆,获取有关规划资料,以便撰写展馆导览词。最后一天,考察团亲自体验了一线天风景区的狭窄石道,还参观了武夷山风景区的大红袍母株,对武夷山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次考察行程安排合理有序,在俞主任、刘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考察队员围绕活动主题分工合作,广泛收集资料,采取实地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式,获取多方资料,并在每天晚上开会进行交流和总结,即时强化实地考察的成果,为后期完成主题报告做了充分的准备。

武夷山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受古闽越文化影响深远,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越来越成为武夷山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做到以山兴市、合理有序发展是这次考察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次考察活动,旨在使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以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开发、保护和传承出提供有力的帮助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检测与研究”项目是人文学院实践调研的品牌项目。1999年,学院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将武夷山景区作为人文学院教学与社会实践基地。16年来,学院每年派出两批实践队赴武夷山综合性地监测和研究武夷山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点、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参与武夷山自然和文化遗产调查和维护,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深发掘。在每年考察提交的年度监测报告的基础上,目前已出版关于武夷山地区理学、文学、道教文化、闽文化等不同方向的研究专辑,这是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帮助和参考价值

 

                                                         文/周慧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