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2016年东南考古发展论坛暨“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考古文博特别讲座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16-05-06 浏览:

为配合“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活动,厦门大学历史系于414日至418日主办了一系列考古文博特别活动。

一、徐长青《走近海昏侯》

 414日晚,84级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校友、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研究员在南光一101会议室为本次活动打了头阵,带来了题为《走近海昏侯》的专题讲座。海昏侯墓自发掘以来就广受社会的关注,此次讲座现场异常火爆,报告厅座无虚席,会务组临时增加了可移动座位。徐长青校友以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考古资料满足了老师同学们的期待,他分别从海昏县与海昏侯、海昏侯刘贺墓园、海昏侯国考古纪实、海昏侯墓的价值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海昏侯,尤其是海昏侯国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更是引起台下听众惊叹连连。徐所长根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对海昏侯刘贺进行分析,认为他是一个守规矩、喜爱音乐、热爱读书、尊儒的人。最后徐长青更与听众们进行友好互动,为听众解答与海昏侯墓相关的疑惑。

 

 

二、2016年东南考古发展论坛

   416日,2016年东南考古发展论坛在南光一举行,与会嘉宾包括1976年至1999年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现任职于各大考古、文物保护单位的40名校友。开幕仪式由历史系主任张侃主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炳华致欢迎辞,开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在人文学院院楼前合影留念。随后进行论坛的主题报告,第一场由原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现福建省文物博物馆与考古学会郑国珍理事长主持,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分别作了《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浙江新石器考古的新进展》和《隋炀帝墓考古发掘》的报告。

   第二场由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研究员主持,1996级校友郭京宁报告了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业遗址群的考古发掘情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江、肖发标分别报告了江西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和江西高安华林宋元明造纸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

 

是日下午,由历史系张侃教授主持的东南考古发展论坛圆桌会议在南光一320会议室举行,与会嘉宾共聚一堂为东南考古学术发展与厦大考古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林惠祥教授在厦大考古学科创设之初所奠定的面向东南与东南亚、面向海洋、与人类学结合的三大传统是东南考古学术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学术取向。数十年来,几代学者一直秉承这些学术传统,在中国东南史前考古与民族史、海交史迹与海洋考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同时厦大考古专业毕业生也多扎根东南,逐步成为各级文博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

对于厦大考古学科的建设,与会代表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一、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田野水平的培养。田野实习是考古专业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学生田野水平的培养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情况,也影响到厦大考古的学术声誉。考古实习基地不仅是学生实习的摇篮,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地,对于提高教师学术知名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实习基地是考古专业教学相长的最佳场所,必须高度重视。二、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课程的实用性。古文字学、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文物鉴赏、文物保护法、CAD制图技术等课程在新的考古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三、充分发挥我校人类博物馆(含民族学、考古学标本)的机构建置与藏品优势,通过博物馆藏品的学习研究和管理实践,使学生的考古理论知识与实物资料完美整合,并在实验中掌握博物馆的标本收藏、编目、文物保护、陈列设计、管理维护等实践技能。四、做好新生入学时厦大考古专业的宣传与介绍,吸引优质生源,为东南考古培养高质量的后备人才。五、找好厦大考古在全国高校考古专业体系中的学术定位。在当前情况下,厦大考古专业应当尽量做到“小”、“精”、“强”、“专”,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强化特色,适度做大,着力做强,为中国考古学的多元发展做出贡献。六、在学科发展上应当做到兼容并包,制定详细的学术发展纲领。在坚持传统研究方向的同时,适时培育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等新的学术增长点。

与会代表还认为此次东南考古发展论坛开了个好头,希望以后能持续主办,并扩大规模和受众面,代表们提交的学术论文可以《东南考古研究》专刊的形式予以结集出版,这对于提高论坛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陈克伦《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418日晚,同样在南光一320会议室,陈克伦校友继续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为主题的专题讲座。1982年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以后,陈克伦校友一直从事有关文物研究与保护的相关工作,先后任职于浙江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文物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有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博物馆界有较高声望,发表的学术论著涉及中国古代陶瓷、考古、历史、文化及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等诸多领域。

 

    他从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博物馆环境与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科技面临的问题、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四个主要方面论述,认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不可逆的,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和受损情况令人堪忧,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博物馆藏品损害的主要原因。文物修复师就是文物的“医生”,要为受损文物确诊病害并“开药方。”讲座结束时,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他向同学们“泼了一盆冷水”,文物保护是一项操作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关键还是在于多学科的涉猎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