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寻古迹,探考古心——记武夷山考古实践队
发布时间:2016-09-12 浏览:

武夷山下,站在这片历经千年的土地上,微风阵阵。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现代化的一切,只有载着厚重历史的遗迹,让我们实践队能够用心去感受这一切。2016年6月20日,武夷山考古实践队踏上了武夷山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考察,感受到了考古的魅力。

 

第一站——闽越王城

 

闽越,也称闽粤,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百越旅群的一支。闽越国是战国秦汉时代由闽越人建立的一方国。闽越国文化,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我们此次参观的主要是城村汉城遗址的宫城区,即闽越王城宫城遗址,本体面积48万平方米,总体保存状况较好,是福建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之一。

我们首先进入东城门参观了闽越王城的宗庙遗址,这个遗址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闽越王的宗庙遗址,也是闽越国的主要遗址,主要用来放置祖先灵位和进行祭祀活动。曾经是气势恢宏的宗庙如今只有绿茫茫一片,旧物隐去,新生命生长。而这里最早是在1985年,厦门大学考古系85届学生来此实习,挖掘了北岗1号遗址,而后厦门大学考古系87届学生继续挖掘,挖掘了2号遗址,即祭台遗址。

接着我们可以看到路边有很多铺首遗址,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汉代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避邪。闽越王城遗址中也发现了铺首,可以敲打,形状类似于面具。因为这些铺首在东城门出土,所以它们原来可能位于闽越王城祖庙遗址通往东城门的一条路上或者是祖庙遗址中。

 

而后可以看到的是真正的东城门遗址,但我们也没有办法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因为出于保护的目的,八十年代用砖包在原城墙外面,然后用水泥混合固定住,从而把城墙保护了起来。把砖砌掉,把水泥卸掉,里面就是城墙遗迹。同样被保护的还有古道路,两千多年的风沙、落叶堆积成八十厘米至一米厚度的堆积层。而为了保护原有地下道路遗迹,王城发掘者在原有堆积层上复原了堆积面。这里曾经是王的三驾马车并行飞驰而过,而如今当地小孩从坡上飞奔而下,在那一刻昨天与今天仿佛交织在了一起。

接着再往上可以看到王城宫殿基址,这是古越王的大型宫殿,有正殿、厢房、浴池、天井等遗址,根据这些残破的遗址我们可以想象当初的盛况。最后老师带我们看到了新清理完成的北城门遗址,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到这些遗址都是经过考古工作者们长时间的清理工作后所呈现的,他们的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为这些历史的保护和继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二站——下梅古镇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叫《过下梅》,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诗人当年因为行路匆匆,感叹景色虽美,却无暇欣赏,难免让人心生遗憾!而这个让诗人生憾的村子,就是在后来在清朝大放异彩的下梅村。

下梅古镇是武夷茶的重要销售集散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古镇和之前所看的遗迹不同,古镇一直都处于与人的交流中,有人来人往,会感觉到生气,这里的一人一物都是有活力的。这里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生活节奏更加缓慢,同时也更为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古镇的原初风味。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立在那里讲述着千百年来他和这里的人们所经历的故事,这一个一个的故事正是这座古镇的生命力所在。

古建筑能保存完好还是归功于当地居民的保护,经过一代又一代居民在此中的日常生活和修缮活动,这里的大部分房屋仍旧保持着当初的大体形制。当今居民为了接触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也会选择入住水电和网络更加方便的新居。一方面,他们的住处距离老房子不远,可以及时对旧厝进行整饬和维护,另一方面,他们所建造的新居并非是“除旧迎新”的类型,也并非同老屋比邻,而是盖在整个古镇的外围,正因为如此,下梅古镇整体的建筑群格局也没有被现代化的房屋侵入。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很快就会颓败了,很多乡村中的老厝现在便面临着这种局面,关于如何将新旧古今融于一体,下梅古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同时,由于古镇的独特地理历史因素,对于开展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在当地居民的保护和研究保护之下,下梅古镇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站——葫芦山考古遗址工地

葫芦山遗址文化堆积为三层。上层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东周,中层为商代中期,下层为商代早期遗存,清理陶窑炉22座,是福建省商周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其中1座窑炉全长5米多,窑室直径达2.7米,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陶窑中最大的。

由于此处考古遗存丰富,我校数届考古专业学子都曾实习于此,将于书斋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同时体味考古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此次“葫芦山探访”旨在深入了解这些考古专业同学们的实习生活,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工作,揭开 “考古”这一学科神秘面纱的一角,令更多人感受“考古”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实习期间的老师和同学们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顶着炎炎夏日在工地里一点一点耐心挖掘。那些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探方就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成果,这当中有苦有累,但是他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乐趣。“但还是有有趣的时刻”一同学拿起一块陶片比划着:“例如某次你挖到一快陶片,你一瞥,挺特别的。隔几天你挖啊挖,又挖到一块相似的陶片,你可以把两块陶片放在一起比照比照,看看纹饰,或者试试能不能拼到一起。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挺有乐趣的。”挖掘清理探方只是第一步工作,在探方中发现的任何东西队员们都需要搜集起来回去以后进行整理,撰写报告、画图、文字记录、修复等。每个人负责一个遗迹单位,这些后续工作也非常繁琐枯燥,但是因为考古人经手处理的是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参考,所以在整理资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漏掉任何细节。我们后来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的东西都是考古人的辛苦成果。

虽然每天大家会进行不同任务,但是大家的团队意识还是很强的,遇到问题一起上,一起协作。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些后勤工作者们的支持和付出,每天帮忙照顾队员们饮食的阿姨,在工地帮忙的房东大叔,正是有他们对考古工作的支持,队员们的工作才能开展更加顺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