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南澳Ⅰ号”船载文物或超3万件
央视昨直播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出水瓷盘更精美
来源:《汕头日报》2011年5月23日版
http://www.dahuawang.com/strb/html/2011-05/23/content_214799.htm

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后出水。本报记者 方淦明 摄

从“南澳Ⅰ号”发掘出水的瓷器。(新华社发)

考古队员整理出水的瓷器。(新华社发)
本报讯 (记者陈洪镔)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船载文物可能超过3万件,其身世或许还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昨天下午,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今年首场现场直播,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南澳Ⅰ号”古沉船的魅力。
昨天下午,南澳三点金海域断断续续下起了雨,古沉船所在的水下约27米处能见度在1米左右。下午3时,央视直播节目按时开始。此次央视直播仍与去年一样,在“南天顺”工作船打捞平台和北京设立演播室,并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担任讲解嘉宾;水下报道仍由记者刘雪松和考古队员一起,将发掘现场第一时间展现给观众。
昨天下午,考古人员主要是在S2和S3船舱进行发掘,共发掘出60多件瓷器和铜钱。讲解嘉宾陈华莎认为,出水瓷器仍是以漳州窑为主,还有部分景德镇瓷器,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出自潮州窑口。瓷器上的图案仍是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据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水下考古现场领队孙键介绍,船上S8、S9船舱位置或存有炮状物,目前仍没有将其打捞出水。
秦大树教授推测,“南澳Ⅰ号”古沉船可能与当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当时海上贸易已基本由西方控制,西班牙控制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来往于菲律宾、东南亚与中美洲之间。“南澳Ⅰ号”船载商品有可能是运往东南亚,再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往美洲地区进行贸易。
据水下考古队员介绍,在进行了大量的清淤工作之后,“南澳Ⅰ号”的很多船舷都已经暴露出来,船体轮廓也基本可见,整个船体长达近30米。记者还获悉,汕头“南澳Ⅰ号”船载文物可能超过3万件,由于文物多存放于船舱内部,今年出水的瓷器总体上比去年更为完整、精美。目前,在天气和水况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每天的考古作业时间达到了7小时左右,打捞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