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教授来我院讲学
2011年10月25日至26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应邀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学。10月25日下午,邓聪教授参观了我校考古学人类学实验中心,并与我校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10月26日上午,邓聪教授在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主讲了人文国际讲坛第96讲:“玉器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讲座由历史系吴春明教授主持,来自人文学院的30多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邓聪教授的讲座从他专长的旧石器考古研究谈起,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封闭、孤立的。对于现在中国境内发现文化遗存,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者要用广阔的胸怀和全局的视野去审视,并积极参与世界考古学共同关注的一些重要议题的讨论(例如距今4万年到3万年之间,旧石器时代中期(MP)到旧石器时代晚期(UP)现代人出现的“认知革命”的问题)。邓聪教授以宁夏水洞沟遗址与尼安德特人抵达我国新疆西北部的DNA证据为例,讨论了地处欧亚大陆东侧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其西缘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虽然国内学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概念还有争论,但是大致在这个时段新疆地区发现的一些旧石器,比如三角形的尖状器,是以勒瓦娄哇技术打制而成,它们与欧洲莫斯特文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该类石器,在阿尔泰以及俄罗斯的洞穴中均有发现。现有的资料表明莫斯特文化已经传播到外蒙古乃至我国黑龙江地区。像这些发生于欧亚大陆的这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现象,包括受批判的“西来说”问题,是值得中国学者去认真思考的。在讲演过程中,邓聪教授也对人类起源、现代人类的行为与认知、农业革命、中国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也对我院历史系葛威博士有关淀粉粒的植物考古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对于探索华南地区食物利用方式及农业起源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之后,邓聪教授以“玉根国脉”为题,讲述了玉器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以及研究中国文明特质的玉文化演进的重要意义。邓聪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比如人类装饰行为及象征思维的出现以及勒瓦娄哇等石器加工技术的成熟进步,而从宏观的长时段视野来看,这些因素都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而与其他文化对于黄金饰品的偏爱不同,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玉文化占据独特的地位。邓聪教授还重点讲述了在玉器研究中发现的龙形象问题,他首先介绍了兴隆洼、二里头等遗址发现的龙形玉器,结合现有的考古发现,对起源及其肇始阶段的玉器龙形象进行了分析。他推测后世牙璋中的“张嘴兽首”形象与龙有关,它应该就是龙纹的简化。在讲座中,邓聪教授也谈及自己对于玉器工艺研究的体悟,他说是“破裂与摩擦”的研究,并对石器制作加工中“破裂与摩擦”的工艺进行了解析。在互动讨论环节,邓聪教授与现场师生就玉器研究、龙形纹样及中外考古学对于石器研究以及文明起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吴春明教授对邓聪教授来我校访学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跟大家分享了听取本此的讲座的感受。他评述说,邓聪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所谈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意义。首先是从方法论角度指出了考古学研究中宏观视野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考古学的问题,我们要站在解决人类文化时空分布的地域性特点的角度去思考,不能自囿于现有的国界。同时也要在宏观视野下认真做好微观研究,邓聪教授对于玉器工艺“摩擦与破裂”问题的分析,对于深化与扩展玉器研究的领域与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厦大历史系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