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六月,激情正盛,在丝丝细雨的陪伴下,6月18至19日,“万寿岩杯”第六届“我是策展人”策展计划竞赛决赛团队代表前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考察,为即将到来的决赛做紧锣密鼓的准备。竞赛负责人、厦门大学历史系葛威老师带队出行,易冰老师随同考察。

抵达三明后,代表团首先参观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万寿岩遗址是2000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亲笔批示,从炸药包下抢救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习近平批示的复制件就陈列在第一展厅的入口处,向同学们展示着在“一炮炸掉”还是“原地保护”的抉择中,习近平是如何守住这份中华文明的远古记忆,并开启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崭新篇章的。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细细观看,感受着这个有着20万年历史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魅力。从考古发掘的点滴细节,到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再到研究复原的古代环境、古人类对打制石器工具的使用等等,福建地区20万年的人类发展长河在同学们眼前展开。在了解到万寿岩古人所使用的锐棱砸击技术和台湾省发现的石器生产技术有着高度一致性后,同学们对万寿岩这个“两岸文明的共同家园”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随后,代表团来到船帆洞,参观遗址现场。船帆洞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4至3万年,在此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少量骨、角器。其中,船帆洞下层文化层揭露的距今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为国内首次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遗址参观完毕后,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副主任朱凯应邀与代表团师生举行座谈。李顺亮为厦门大学历史系1991级校友,他对代表团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李顺亮高度评价了参赛团队的积极工作,并感谢了母校对万寿岩遗址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朱凯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万寿岩遗址的保护规划、文博单位的工作状况等内容,向同学们展示了从事考古文博工作所带来的收获。双方还就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文博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等同学们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深入而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活动结束后,外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洪福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视令人感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那样,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来到万寿岩遗址,我深刻理解了考古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贡献,在此激励下,我将持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自觉做中国文化的传承着、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人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白欣瑶说:“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万寿岩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历程对我有着深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寿岩遗址保护的批示,令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慨。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现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此次到万寿岩考察,令我学习了一堂扎实的‘考古思政课’。我愿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奋斗。”
(文/图 郭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