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主任葛威副教授向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移交城村汉城北城门遗址出土炭化稻遗存。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兼)楼建龙先生,原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丁海祥先生及闽越王城博物馆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移交活动。

在闽越王城博物馆多功能会议室,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移交仪式。葛威向闽越王城博物馆同仁介绍了有关合作项目进展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楼建龙馆长充分肯定了厦门大学科技考古团队近年来在汉城遗址所做的工作,并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揭示更多城村汉城遗址的考古学内涵。双方就未来合作可能的方向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
本次移交的炭化稻为2016年北城门遗址浮选所得。2016年春,为配合城村汉城北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城门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系统收集了相关单位的土样进行浮选,获取了一批炭化植物遗存,为考察汉代闽越国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城村汉城北城门出土炭化稻
水稻是唯一浮选出的炭化农作物种子。这些炭化稻粒均呈现烧烤后膨胀变形特征,有的内容物外泄,有的在破碎处可见内部蜂窝状组织(图中箭头所示),显示埋藏前经过高温氧化过程。炭化稻的发现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农业经济形态。由于没有发现其它农作物遗存,我们认为稻作农业应该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业类型,这与《汉书·地理志》中“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谷宜稻。”的记载是一致的。根据董诗华等之前在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该遗址马岭类型时期的土样中发现有稻的炭化种子(3843~3691 cal. BP)和小穗轴,表明武夷山地区的稻作农业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程侃声的划分,粳稻的粒型较为短圆,而籼稻粒型则较为细长,以长宽比来区分,这个界限大约为2.5。为了考察城村汉城北城门遗址发现水稻的性质,我们选取了形态保存较完好的19粒炭化稻,分别对其长宽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这些炭化稻的长度范围为4.32mm~5.45mm,平均值为5.00mm;宽度范围为2.28mm~3.11mm,平均值为2.78mm;长宽比的范围为1.55~2.14,平均值为1.80。这些炭化稻米的长宽比数据均落在小于2.5的范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城村汉城出土的水稻为粳稻。
稻是一年生的农作物,其种子是理想的放射碳测年材料。我们将发现于WCB006号样本中的一粒炭化稻米寄给美国BETA碳测年实验室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该样本来自探方N32E10的门道南部台阶附近,其上叠压着烧毁的门卫房屋顶竹篾编织物,应该能够比较好地代表城门废弃的年代。经测定,该炭化稻的碳十四年代为距今2160±30年,树轮校正后的年代位于公元前358~108年范围。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天攻打东越,并在战胜后尽数将东越子民迁往江淮地区。炭化稻所测年代的下限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接近,为城村汉城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