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考古文博系列讲座(二十四)
发布时间:2018-01-08 浏览: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文博系列讲座之24——

《对早期中国的观察与思考》讲座纪要

201811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应邀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101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对早期中国的观察与思考》的报告,由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主持。报告吸引了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众多老师和学生参加,反响十分热烈。


许宏先生以百年中国寻根问祖之旅的两大主线开始展开报告,这两条主线分别是科学理性地追求史实复原和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族认同构建。不仅考古学家面临着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也是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由此,他引出了“早期中国”这个主题。他认为“杂交出高度文明”,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的交界处——中原地区,孕育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而这个最早中国的时间上限,不宜无限长地向前追溯,应将之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为宜。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及更早阶段尚没有中国可言,彼时尚属于一种无中心的多元状态。到了二里头时期至西周这一阶段,他将当时的政治图景总结为月明星稀,称二里头政体为国上之国,这时已是一种有中心的多元。从秦王朝统一直至明清,他概括为皓月凌空。作了这样一个从满天星斗月明星稀再到皓月凌空的比喻之后,他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二里头遗址为什么重要?许宏先生认为,二里头遗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过渡的节点。

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城堡林立。在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各种文化因素汇聚到中原,但是没有发现一个能被称为王朝的核心所在。直到二里头遗址在洛阳盆地的横空出世,这种无中心的情形才出现改变。作为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许宏先生向在场师生们简要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发掘的一些情况,列举了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中国之最。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和车辙;二里头1号宫殿是最早具有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建筑;发现了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群;还发现了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的贵族墓;以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二里头宫城的南面还发现了最早的围垣官营作坊区、绿松石器作坊。


许宏先生提出二里头时期是历史大节点,是最早的青铜时代,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是一种时代剧变。二里头时期出现了礼仪用器的制度化,发现了青铜爵、青铜钺、绿松石牌饰等,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兵器群,作为消耗品的铜箭镞的发现说明青铜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来看,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很广泛。他认为这应该不是强力的军事扩散,而是因为二里头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化的方向,所以各地主动学习二里头文化的风格。在中国青铜时代早期,青铜被用于制作沟通祖先、进行祭祀的礼器,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体现的立国方式是政治立国,是为了提高凝聚力。他随后提到,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是“不让看”,而这种封闭性、独占性和秩序性在二里头时期已经开始。


关于青铜器制作是本土起源还是西来说,许宏先生认为中国的青铜制作技术受到域外的影响,青铜技术来到中国与本地制作陶器的模范技术相碰撞,产生了辉煌的青铜文明。欧亚大陆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有较发达的青铜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里头文化在3700年前最早进入青铜时代,这和内亚地区的青铜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是整个东亚青铜潮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许宏先生提出希冀,中国学者应在构建全球文明史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对在座学生提出了勉励。讲座结束后,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就复合范技术、绿松石制作工艺、二里头文化的来源等问题与许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讲座在十分热烈的氛围中取得圆满成功。

王欢欢 报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