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大地,在科技加持下,从看似普通的地面上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城墙、水坝、溢洪道……这些都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带给考古学的全新视角。

10月30日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部的张依欣老师利用晚课时间,为大家带来一场“遥感与GIS技术在浙江考古中的应用”讲座。
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刘翀主持,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与文物保护部负责人张涛等一行和田野考古实习生在现场参加讲座,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葛威及部分厦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线上方式参加。
讲座从遥感原理、遥感考古、GIS原理、GIS考古与遥感+GIS:考古学空间分析五个部分展开。

张老师首先用图解的方式,介绍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分类与影像类型。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张老师指出,遥感可以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资料的记录方式、传感器工作方式、应用领域分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按照领域来分。
了解基本原理后,张老师进而讲述了遥感考古的概念。遥感考古是利用无人机、卫星、飞机、热气球等工具获取基础资料,根据研究需求以及获取的资料类型通过计算机做影像处理和分析,最后得到成果图。
张老师指出,目前大部分遗址都是遥感技术先行以缩小其调查和勘探范围。遥感技术能够对考古对象进行无损探测,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优点,她形象地将其称为考古界的“第三只眼”。
张老师分享了研究人员通过遥感技术揭示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格局的案例,并简单介绍了三维立体影像和Corona立体影像。她还特意带来了红蓝眼镜,让大家亲身体验Corona影像所呈现的立体效果。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什么是GIS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系统。目前GIS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方方面面的领域,资源配置、应急响应、基础设施管理等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张老师指出,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所获得的资料都具有空间属性,这是考古与GIS技术结合的基础点。研究人员根据遗址中各种遗迹和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运用GIS技术,可以模拟和重建当时的某些历史及其演变过程。GIS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类型包括建立考古数据库、利用考古数据制图、GIS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
张老师以良渚古城考古为例,具体讲述了GIS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良渚古城外城郭、水利系统溢洪道、库区和库容的研究;二是良渚古城环境分析及其他早期都邑的推测。

张老师指出,GIS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虽然讲座是将遥感与GIS分开介绍,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完全分割不开的,要结合起来去研究。


讲座结束后,张老师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并一一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